小说360一曲《离骚》:湖湘爱国主义精神的源头-格楚文化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576
一曲《离骚》:湖湘爱国主义精神的源头-格楚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激励过成千上万个仁人志士的不断求索,也因此成就过无数人的伟业,当然也成就了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世界有四大文化名人,除了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外,第四位就是屈原。
提到湖湘大地,脑中立马就想起“心忧天下”,大义凛然的气节;想到“敢为人先”,奋发图强的节操;想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绚丽画面……几年前,有关部门还专门对这些细碎的“湖南印象”作了资源整合,总结为“忠诚、担当、求是、图强”。
尽管这是对湖南精神的一种不太成熟的表述,但透过这八个字,湖湘文化深厚的底蕴依然能展示出来,像一部很长很长的纪录片,从很远很远的远古开始,向我们持续不断地展播,将这片土地的波澜壮阔一一向我们解读。其中一幕,浪漫而悲怆,忾然而惊艳,将湖南爱国主义的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英雄成就一方的性格与精神。屈原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1
至今在湖南省汨罗市,还能听到一些关于屈原的民间传说。有人说屈原被贬后一路北上,途径汨罗江畔,在候船过江时看到辛苦渔民的遭遇而愈加忧虑,萌生投江的想法;也有人说屈原曾经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住过一段时间太阳不落山,在他去世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修祠在玉笥山上。
人们口中说的祠便是现在的屈子祠,据记载,始建于汉,重修于清乾隆年间,依山面江,建筑面积1651平方米,但檐硬山顶砖木结构,三间三进,整个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建筑风格。在此远眺火爆兵王,大江南岸诸峰历历在目。
时过境迁,两千多年前这片大地曾经是如何一番景象本不重要,但因为屈原的存在,才使后人无尽追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死囚大逃杀。
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在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文章第一句话开宗明义,介绍屈原的身份,说屈原出生王室,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
不过,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观其屈原一生,遭谗被疏,贬低流放,但是,尽管如此,他的美德与思想仍然在时光无尽地流转中一直传颂下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湖湘儿女不畏艰难,奋发图强。
屈原终其一生,骨子里是个纯粹的诗人,性格单纯、天真,情感过于激切、热烈,有的是对人生苦难的深切感怀。而屈骚精神是开放的、包容的,既有道家的浪漫,又有儒家的忠君爱国,而这似乎也造就了湖南的地域性格,“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简短的八个字,便是最好的诠释。
2
细说屈原之美德,归结起来主要有三:
一是思想成就。这点在屈原的作品中就可窥探一二天煞狂想曲,“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中的“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屈原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他在祖国危难时所表现出的忠诚尤为强烈。
二是政治成就。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这点在《离骚》中亦表现明显。其次,《史记》和《战国策》略有记载,在奖励耕战,奖励农耕;反壅蔽,禁朋党;命赏罚,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移风易俗,提议将楚国的不良之风用法律形式来约束这几点上均有体现。
三是文学成就。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至于为文,独辟骚体,洞开浪漫之先河;又发天问,陈异想于诗歌,后人世莫企焉!于文化史光辉永驻,故曰“于文烁其光”。然此论仍囿于立德、立言、立功之“三立”也。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著有《离骚》1篇,斯蒂斯《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共计25篇。其中又以《离骚》最具代表性。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dnfyy,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而对于楚辞作品来说,它不仅有某些现成的五言句或七言句决胜二十一点,更在于它除两字顿的节奏外,大量地创造和使用了三字顿的节奏。三字顿节奏的出现,是四言诗可以向五、七言转化的契机。因此可以说,楚辞是最早打破四言句式的诗歌作品杂牌救世主,在它参差不齐的各种句式中,包括了五、七言诗的胚模。
与此同时,《楚辞》开浪漫主义先河。“浪漫”,是屈原的作品中不能忽略的。屈原对于爱情的领悟,对于美的追求,与他遗世独立的浪漫情怀不可分割。总体来说屈原的作品所体现的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光飞逝、美人迟暮的时间紧迫感和冷峻的死亡意识。另一方面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为后世所景仰。屈原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在汉代骚体赋学中便得到发展的机运,贾谊悲悼屈原,进而学习创作,直到魏晋六朝徐才根,骚体仍被不断地模仿与习作。
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潜山先锋网。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小说360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3
屈原自投汨罗江、以死明志的行动,应该湖湘文化“血性”精神养成的重要文化源泉之一。与楚王同姓同宗的屈原,当然属于贵族阶层。他早年受到楚怀王信任,出任左徒、三间大夫,常常在朝廷上与怀王商议国事。
屈原在政治上推行“美政”,并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还主持外交事务,可谓“能人多干活”。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他在外交上坚持主张联齐抗秦,损害了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的私利,加上“其主昏庸”,屈原最后遭陷害而被流放。虽然后来楚怀王“自作自受”普益投,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但并未给屈原带来什么好处。
同样的,顷襄王即位后,楚国朝政依然昏聩腐败,平静一时的屈原又受到迫害,再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刀怒斩雪翼雕,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楚国投降,屈原的政治理想随之彻底破灭。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一代忠贞的爱国志士屈原,在小小的汨罗江怀抱巨石投江自杀,以死明志。
屈原一生追求他的“美政”理想,可惜,他生错了时代,一开始就注定了屈原悲剧性的结局。不过,屈原虽然逝去了,但是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忠贞的人品,却在后世受到了追求。美政理想得到人们的一致尊敬,也得到了世界正义文化的赞扬。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屈原被推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的“虽九死而犹未悔”的顽强斗争精神,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也明白坚持真理会无回头路可走,但他没有在“楚材晋用”“纵横家游说列国”的时尚中追随大流,他既不妥协,也不背叛。面对渔翁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劝告,他绝不为苟且偷生而改变自己的人生信念与政理想宁乡考试网。而在国破家亡之际,面对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现实,选择了怀抱巨石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这种“可与日月争光”的高洁品质和意志,永远地定格在汨罗江畔,并且渐渐地浸润着后世博兴的湖湘文化。屈原的这种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精神与湖南本土的“夷蛮”性格融合后,形成了湖湘文化特有的“霸蛮”精神。作为楚文化一脉的湖湘文化,就与以渔父精神为特性的另一脉荆襄文化分道扬镳,走上各自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了。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传说屈原投江后细螺旋体病,汨罗江畔的老百姓哀痛不已,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找寻他的身影。未果,有的渔夫就拿出饭团子、熟鸡蛋等食物,纷纷丢进江里,祈祷江中的鱼、低不要伤害屈原的遗体。此事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今天以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为特色的端午节。
由此可见,湖南人对屈原是如何的尊崇和敬爱。显然,湖南人的血性精神,那种为国家和民族敢于献身的精神,那种无私无畏、宁折不弯的品格,就是对屈原精神的直接传承。
站在历经风霜的屈子祠前,祠正前门牌楼前绘有13幅屈原平生业绩和对理想追求的写照的浮雕,在过道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石碑,碑上镌刻着后人凭吊屈原的诗文词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读着屈原的作品,内心百感交集,深深的怀念之情仍然久久不平。

有视角的创意平台
ID:gechuwenhua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