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癌的症状【腾冲故事】腾北皮影戏-腾冲文广局公众号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447

【腾冲故事】腾北皮影戏-腾冲文广局公众号

腾冲故事
第九期
腾 北 皮 影 戏
腾冲皮影戏又叫牛皮影、皮影子、皮戏、影子戏等,是融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和象声、拟声、说唱、动作比划等表演技巧为一炉的舞台艺术。皮影是用骡子皮、山驴皮、马皮、水牛皮或黄牛皮等,经过加工处理成质地均匀,光泽明洁而有亮度的皮块后,再经过精心细致的手工雕琢,制作成形象动态各异的人物及动物。接着再进行涂色、彩画、风干、定型压制、防腐处理等一系列工序做成皮靠子,头部和身子拼合后长约三十公分左右。表演时用长三米、宽一米半的白布做幕布睾丸癌的症状,用油灯、汽灯或电灯挂在台幕中上方照亮,艺人用两手操耍皮人,口中不停唱、白,与此同时,乐师们弹奏起萧笛琴胡等乐器,敲击铃锣钟鼓钹镲,间或用方形木块猛烈敲击桌子发出各种响亮的“噼啪”声音辅助配合,利用影像和声音向幕布外的观众看客进行演绎展示,也就是“台前看影腾云驾雾,幕后挥舞脚乱手忙”的行为做派艺术。

“小台白幕三五人,吹箫奏笛弄胡琴超脑48小时。挥杆操动皮刻影,喜怒哀乐唱念声。旌旗猎雷鏖战急,刀来枪往鼓角鸣。运筹帷幄屏幕里,文韬武略定乾坤。精彩演绎世间事,惊天动地泣鬼神”,说的就是神奇的皮影戏表演。皮影艺术大多家传,一家人有时就是一个小戏班,平日以务农为主不脱离农业生产。农闲时但凡受邀,即肩挑马驮箱柜道具到各村寨的祠堂、会房、打谷场等公众场所临时搭台表演。旧时无先进发达的影视文化,在乡下,相比于其他的戏种如京剧、黄梅戏、川剧、越剧、评剧、滇戏等的表演阵容大,兴师动众,耗资巨,内容复杂,场景纷繁等情况,皮影戏可以算得上是庄稼人最得天独厚且廉价实惠的家常美味、果腹菜肴。只需三五人背起靠子箱,带上便捷易觅的简单行头,就可走村串寨随意表演。如此一来,也就有力助推了皮影戏这一特殊戏种的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皮影戏的表演内容多取材于《封神演义》、《兴唐传》、《说岳全传》、《忠义水浒传》、《杨家将》、《呼家将》、《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七侠五义》、《包公传》、《狄公传》、《穆桂英大战洪州》等历史传奇故事。表演时,根据剧情的需要,演员们的唱腔时而激越豪壮,气势高昂,激情荡怀;时而滚烈奔放,煽情动肺、热血沸腾;时而委婉细腻,凄楚悲凉平泉天气预报,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十八酒坊蓝钻,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腾冲皮影有东腔、西腔之分,东腔出于东练(清代的洞山、勐连一带称为东练),西腔出于西练(即今固东、滇滩、明光、猴桥一带),这是自然形成的两个风格别具,形式各领风骚,同根同源不同形的流派。东腔皮影戏的靠子图像高大气派、庄重典雅,形象丰满明晰,栩栩如生,器宇轩昂极品官运,落落大方。演出过程中调配其间的音乐平和舒缓,幽雅别致,宛如小桥流水,又若一弯山溪清泉间杂窾坎镗鞳之声涓涓流淌;西腔靠子则图像小巧精美,玲珑别致,表演时操作灵活,挥洒自如陆士嘉,来去爽飒飘逸。表演者尽情挥舞靠子腾挪跌宕,一举手,一投足仙凡劫,干净利落;一说话,一亮嗓,先声夺人,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穿插其里的音乐紧凑轻快,气氛浓烈活泼,热情奔放,气度非凡,具有浓醇绵厚的地方韵味,较之东腔有所发展升华,可谓冰成于水寒胜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金水疑云。

腾北沿线比较驰名的皮影戏班首推固东顺江刘家寨的皮影戏班,他们制作的皮影形象大方美观、体态别致,演员唱腔高亢洪亮,辽远开阔,字正腔圆,唯美甜润,具有独特风格的南腔(南香甸)之声。相传创始于清朝乾隆时代泼妇的惩罚,当时人们的文艺生活主要以皮影戏为主,曾一度兴盛,风靡远近。滇滩境内比较有名的皮影戏班是腊幸社区的李家寨戏班和胜利社区的顾家营戏班。滇滩皮影形象美观精巧,体态别致,演员唱腔豪放浑厚,铿锵有力,声蓄金玉,收放自如,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合理地承袭并吸收一定的南腔精髓,兼具浓郁厚重的地方特色,洋溢着新鲜泥土的芬芳。相传始创于清嘉庆初年郑太顺,当时人们的文艺餐桌上主要以皮影戏为扛鼎美食,曾如荼似火般活跃于滇滩坝子。

皮影戏在滇滩算得上是比较古老的戏种,其出现时间比滇滩的滇戏还稍早。明末清初以后,皮影戏随着戍边和商贾的人们从内地蜿蜒辗转数千里传到腾冲,足迹再沿着腾北一线流传至滇滩。皮影戏在滇滩繁衍生息,使滇滩这块边塞热土也曾幸甚妙哉拥有积淀数百年的这一“滇粹”文化。皮影戏传入滇滩后,一直备受地方百姓青睐。农家人劳作之余,意兴盎然看皮影戏,滋滋有味,乐趣自在其中。解放前,几乎每个村寨都曾拥有规模不一的专业或业余的皮影戏班子,如西营的谷家班,河西的舒家班,腊幸的李家班,胜利的董家班,后甸的杨家班,云峰的濮家班等,都曾为滇滩皮影戏的传承和推广及娱乐行业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在旧时代的滇滩,大部分村寨都有专门搭建起来演唱皮影戏的戏台。艺人演技较为出众且人缘极广的皮影戏班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平时人家生日满月,起房盖屋,讨亲嫁女,红喜白丧等,接到的演出邀谏会应接不暇。他们会不辞辛苦如约到川头川尾的各村寨巡回献艺,忙得两脚不沾灰。同乡共土一家亲,演酬也不多要,用本地土话说的叫“刹刹水气,意思意思就行!”艺人们一贯的口头禅很有人情味:“钱多钱少是小事,只要大伙儿高兴就好!”戏班子常常是表演通宵达旦,收摊时只消为数不多的几个小钱或者一顿普通酒水加粗茶淡饭管饱就行。本土的戏班对于外寨同行的光临甚是欢迎育狄差,毫不排斥,且纷纷祭起行头,积极加盟捧场助兴。他们都心照不宣地奉行自己的原则,能够给乡里乡亲们带来开心快乐就是大家共同的追求。技出同行甚至师出同门有缘同台献艺,既加强了感情联络,演技又在彼此间开诚布公、毫无保留的施展切磋中得到长足提高,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由此,戏班人开心见肠交流,互相取长补短的交叉混搭演出,有效促进了皮影戏在滇滩坝流传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影响辐射周边。皮影戏自此身价倍增,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百姓们乐此不疲的精神食粮。在最红火的时期,比如名气尤盛的河西皮影戏班因其精湛的演技一跃成为了名噪一时的“滇地一宝”。四里八乡许多热衷皮影戏的艺人、团体、百姓都纷纷慕名拜访,听戏学戏。不少村民通过听皮影戏野兽与乡巴佬,从而痴迷其里,接着用心学唱,然后软磨硬泡,求得班主开恩,溜到唱演皮影戏的后台包间里,有模有样地挥起靠子,兵来将挡,你厮我杀,洪声亮嗓过把瘾,好不惬意。逢年过节,各村寨的皮影戏班总要上演一两出经典桥段,以飨戏迷乡邻。有道是“少吃一顿肉,多看一场戏”,可见当时皮影戏在民间影响至深,倍受推崇的最真实写照。

滇滩的皮影戏剧目也大都取材于传统历史故事,如《封神榜》、《包公传》、《水浒传》、《说岳全传》、《兴唐传》、《狄青传》、《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等。皮影戏在滇滩上演,戏班每次总以《封神榜》中的精彩片段《姜太公举兵伐纣》开场,中间可根据看客需求更换串插其他剧目,但最后结束必定以《姜太公扫台》收场。还有表演场地必须在庙宇、宗祠、打谷场甚至露天空地等场所,一律不进俗人家;皮影戏靠子用完必须卸首,靠子得放置于祠堂庙宇供置等等,据说诸如此类的讲究习俗均延伸到一个个神奇怪诞的传说故事,在此就不一一赘述。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一般采用滇滩本土方言说唱演绎,地方气息很浓,通俗易懂,老少咸宜。

随着时光的流逝,皮影戏这一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截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各村寨的表演戏台和靠子几乎荡然无存。值得庆幸的是,进入新世纪,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部门积极迈开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挽救、挖掘和传承并弘扬的步履,皮影戏这沉寂多年,刘虞佳近乎绝迹的“古董化石”又抖落一袭厚厚的蒙尘,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勃利贴吧。如今在河西舒李宗祠大院内,一座造型玲珑、古朴雅致、修缮一新的戏台端置于门楼正中(该戏楼最初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即公元1888年),门头和花坊上的各式雕花绣朵,腾龙飞凤,雄狮麒麟等雕艺精品经匠心维修后熠熠生辉宋殇,容光焕发,该戏台也曾间或用于后来崛起的滇戏表演。腊幸李家寨也在寨子头的坡顶旧址上新建起一所古色古香的皮影戏楼,戏班里还保存有一套完整的,颇具年齿的,做工异常精巧的水牛皮靠子,该戏班班主李朝旺于2012年被评定为腾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传承人之一。

位于滇滩集镇大西山脚下的三崇神祠里的门楼上,也设置有专门用来表演皮影戏的一个房间。每逢农历二月初七、初八晚上,皮影戏将在这里隆重上演,和由傈僳族香通们(刀杆勇士)专职负责的“上刀山,下火海”神技表演一起,用炽烈的情怀,盖天的豪气,来纪念明代“三征麓川,九伐蛮夷”、戍边定国的兵部尚书王骥的神武英威和不朽功勋,皮影戏作为古老的文化艺术承载着历史的光环一路向前。


文:柴嘉张
图:张维波 李朝珠
编辑:张维波
审稿:段赟樱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