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矾明矾【舌尖上的运河】之一:源远流长的“大吃货帝国”-民银旅行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637

【舌尖上的运河】之一:源远流长的“大吃货帝国”-民银旅行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美食故,
二者皆可抛”。
——摘自大吃货帝国基本法第一条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中国又多了一个别致的雅号——“大吃货帝国”。这虽然是一句网络戏言,但细细想来,还真是那么回事。
越读历史就越能深切地感觉到,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就像一个披着文明外衣的“东方烹饪学校”。
老祖宗伏羲就是一个吃货,他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换句话说,他就是这所“烹饪学校”的创始人。炎黄哥俩更是吃货,一个遍尝百草,另一个发明了灶、锅和蒸笼(釜甑),这不就是一个找到各种食材,另一个则想办法把它们做成好吃的嘛!
炎黄结盟,其实就是揭开了华夏吃货史上的新一页。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就是让我们永远记得,我们都是这两大吃货的后代……


萌萌达的灶神,最初原型就是为了纪念发明灶的黄帝
尧帝治水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彭祖献了一罐鸡汤。汤还没端到跟前,尧帝远远闻见香味食指大动,竟然翻身跃起一饮而尽,病全好了。此后每天尧帝都要喝彭祖熬的鸡汤,并认为彭祖既然能把滋味调和得这么好,治理百姓一定错不了,于是把彭城(位于江苏徐州)这个地方封给他。
不会做饭就当不好领导,这就是尧帝的逻辑。
在这里插播一句新东方烹饪学校的广告词:“学好厨师好处多,工作稳定收入高,终身就业有保障”。这要是回到尧舜那个年代,广告词就得改成“学好厨师好处多,裂土封侯当城主!”彭祖被后人认为是道家的创始宗师之一。道家思想又是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从以上事例来看,说华夏文明是一种源于烹饪文化的文明,一点也不牵强。

彭祖熬鸡汤
至于治水闻名于世的大禹,更是彻头彻尾的吃货。他为了治水走遍九州,各地的风味土特产都品尝过了,相传上古地理奇书《山海经》就是大禹所作(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禹将山海图铸造在九鼎之上,大臣伯益据此写下山海经)。其中提到各地的珍禽异兽小胖看车团,总忘不了加上一句:食之如何如何,到底是滋阴壮阳,还是利尿去火。
可怜这些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在大禹眼中都是盘中美味。
比如说著名的“九尾狐”吧,山海经中的最后一句是“食者不蛊”,意思是吃了九尾狐的肉,就可以百毒不侵。《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吃了“怪蛇”,《天龙八部》里面段誉吃了“闪电貂”,都变得百毒不侵,估计都是向山海经致敬呢!

禹更把做饭用的锅(鼎)礼仪化神圣化,铸九鼎以代表王权。后来更衍生出一整套以锅的大小多少划分等级的制度:“天子九鼎黄勇杀人案,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见《春秋公羊传》)。脑补一下,当时的“官二代”们聚在一起吹牛攀比,不是比银行账户,也不比海外别墅,而是攀比谁家的“锅”更大更多。
随着物质的发达,光是锅的尺寸已经不能体现出上位者的威仪。于是从鼎的等级又衍生出一整套饮食礼仪,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礼乐文化,并进一步发展为儒学。其实就是吃货文化。
孔子都说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谓儒家文化,就是从吃衍生出来的关于社(bi)会(ge)秩(xu)序(qiu)的学问。

孔子:我来告诉你如何把饭吃出仪式感
辅佐商汤成就霸业的名相伊尹,他的本业原本是厨师。他创立的烹饪理论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因此被称作“厨圣”。儒道两家都奉伊尹为先师,儒家更将其称为“元圣”。相传伊尹以厨艺入道,领悟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天天给商汤做美味,让后者每天吃得心花怒放,回味无穷,忍不住想见见这个神奇的厨子。伊尹得到这个宝贵的机会马兰谣伴奏,表面上谈烹饪之道,实际上话里有话,让商汤闻弦歌而知雅意,于是两人君臣相佐,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老子从伊尹的事迹中得到启发,说道:“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治理个国家没什么难的,就跟做道小菜那么容易。

厨圣伊尹:治大国如烹小鲜
伊尹具体说了什么,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他创立的烹饪理论"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来合理推测一下:
“大王,这道羊羹之所以滋味超群,是因为主材和辅料君臣相佐,恰到好处,主材羊肉确定基调,各种辅料求和存异,去除羊肉腥膻之过,提升其滋味之鲜”。后世的齐相晏婴也进行过类似的表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以泄其过。”(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注:史书中记载伊尹给商汤喝的是天鹅羹,文中为了避免引起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不适感,替换成了羊羹)
从厨师到帝师,伊尹的华丽转身在今天看起来很励志,但这其实是用现代的视角看待古人,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一种常见误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地位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举个比较近的例子,现在钢铁行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但是放在一百多年前,钢铁大亨都是跺跺脚大地都要抖三抖的叱诧风云的大人物,普通的钢铁工人挣着高薪,在社会上的地位都很高。
今天的厨师看似非常平凡,但是放在三千多年前发达秘笈,那是相当不简单。在商朝前后的这个历史阶段,厨师接触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科技和最发达的经济条件。那都是站在社会发展尖端的弄潮儿,就是那个时代的“李彦宏”、“乔布斯”或者“马斯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首先追求的是吃饱肚子。文明出现的三大标志:农耕、养殖、制陶,无一不是围绕着吃而展开。上古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叶山润子,无一例外不是在吃的方面做出过卓越贡献,所以才被后人传诵,乃至万民拥戴。三皇五帝的政治理想,无非是天下百姓能“吃饱”。用现代的语言表述: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反正都是吃。

在长期能吃饱了之后,才会有进一步的对于滋味的要求,一部分人开始追求“吃好”,才会有专职的厨师出现。因此,农业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产生了足够的剩余产品,既是私有制以及贫富分化的开始,也是厨师产生的前提条件。
但是,只有农业发达还不够。厨师烹饪所需要的器具,都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尖端成果。切割食物所需的刀具,烹饪所需的鼎镬,都是金属采矿、冶金、铸(锻)造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会出现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好厨子,自然要挑选好的烹饪器具;如果没有,就要想办法自己发明创造,这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工业科技。
即使到了今天,钢材的冶炼仍然是秘而不宣的“高科技”,中国作为工业大国,仍然无法生产最顶级的厨刀水皮杂谈,就因为冶炼和锻造技术不过关。
历史博物馆中展示的古代文物杨培东,其中大量的陶器、青铜器都是服务于烹饪这个用途,完全可以换个名字叫做“古代烹饪用品博览会”。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作一名好厨子,仅凭本地出产的食材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通过物流运输和商品交换,从各地获取各种食材。因此,只有工农业发达还不够,要烹饪出好的菜品,必须有稳定而丰富的食材供应,那就必须有发达的商品经济作为支撑。
就不说鸡鸭鱼肉蛋奶以及各种蔬菜海鲜,单单说酸甜苦辛咸(辣椒是明朝时候才传入的,在此之前,中国类似的滋味是辛)这五味,这些调料肯定不是一个地方能提供的,必须通过长距离运输和商品交换才能凑齐。改变世界的大航海时代,最初动机不就是为了调味料吗?还是为了吃,对吧。
当时的社会分工没有现在这么完备,作为“干一行爱一行”的烹饪大师,伊尹方方面面都得操心。他不仅充分了解各地的地理交通物产,还精通数学金融知识以便进行商品贸易,甚至还需要参与产地投资逗组词,签订供货合同,以便稳定获得各种食材。以他掌握的这些知识,治理当时的天下绰绰有余。
直到东汉时期,帮助光武帝刘秀登上皇帝宝座的许多功臣都是庖厨之徒,后来都被加官进爵,引发了传统贵族的不满,当时传出讽刺歌谣是:“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伊尹对商汤阐述了一番大道理后,最后又回到“吃”这个主题上:
大王,这些菜好吃不好吃?好吃。
想不想天天吃?当然想吃。
但是您拥有的地盘太小了,很多更加美味的食材都出自远方。如果您向东扩展到大海,就能吃到葱烧海参;向西打到河西走廊,就可以尝尝油爆驼峰;向北能吃到蒸熊掌,向南就可以吃太湖银鱼……
商汤抹了一把嘴边的口水,拍案而起:您不用再说下去了,我主意已定,一定要征服天下!
这个故事再一次雄辩地说明了:吃货,朱青阳才是推动世界前进的根本动力!(参见:吃货,推动世界进步的神秘力量!)

商汤(他的这个名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爱喝(羹)汤?)
上面虽然是个段子,但是点出了美味与地理商贸的内在联系。那些交通便利、长期处于商业繁荣发达状态的地理枢纽,汇聚了天南地北的食材和南来北往的各色消费者,必然会成为美食的发源地,也必然会成为旅游胜地和经济文化中心。
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一个地方的历史是否悠久,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从当地的饮食文化就可以窥探个八九不离十。
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唯一的跨越不同纬度的水运大动脉,不仅造就了当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发达的超级经济带,也造就了人间极品的珍馐美食,这就是四大菜系之首、中国国宴指定菜系的淮扬菜。许多标志性宴会都是淮扬菜唱主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2002年宴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等,都是以淮扬菜为主。

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以淮安、扬州本地菜为基础,融合天南地北饮食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倒装壶。如果将运河比作中国历史工程中的王冠,淮扬菜就是王冠之上那颗最大最璀璨的宝石。运河孕育了淮扬菜,淮扬菜也成为运河文化中最诱人的部分。
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苏轼、杨万里、欧阳修……这些如雷贯耳的文豪们,曾经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游览并品尝美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更是曾经长期生活在这里,就着蟹黄汤包和红烧狮子头的滋味,写不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里描绘的那些诱人美食,基本都是淮扬菜品。更有无数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商贾百姓来来往往,留下了与淮扬菜有关的动人传说。

可以说每一道淮扬菜的背后,都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淮扬菜,不仅是珍馐佳肴,更是远远超出了美食的范畴。它是舌尖上的诗、是有滋味的画,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历史的精华。
刘风诰《个园记》说:“广陵甲第园林之盛,名冠东南。士大夫席其先泽,家治一区,四时茶木,容与文宴周旋,莫不取适其中。”这段话中点出了三个主题词:园、文、宴。园林、文人和饮食,三位一体地鼎立起淮扬烹饪文化的特殊构架。

聊运河,品美食,赏文化!
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此。
无论是美食还是文化,方方面面都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还是从大运河讲起。
公元前486年,踌躇满志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与齐国争霸,开凿连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这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初雏形。
夫差的堂伯吴王僚,特别喜欢吃太湖边上的烤鱼(鱼炙),被扮成厨师的专诸用藏在鱼肚子中的“鱼肠剑”刺杀,他自己也被卫兵剁成肉酱,夫差的父亲阖闾成为吴王。吴王僚就想安安静静地吃条烤鱼,结果把命都送了,真是美食界的一大悲剧。

另外秦淮景歌词,大家看清楚了周丹莉,烤鱼原本出自苏浙一带,但如今却成了重庆的特产。不过无所谓了,可以找时间吃次烤鱼,纪念一下为了这道菜献身的两位古人,也是别样滋味。

夫差的父亲阖闾也是个大吃货。他带兵渡海攻打越国时,船上没粮了。正张皇无措之际,无数金色大鱼游过来自投罗网,成了吴军的口粮白矾明矾,而且数目如此之多,直到吴军班师还没吃完。阖闾得胜归来,问那些鱼还在么?身边的人回答说都腌成了鱼干。于是阖闾就大吃特吃起来,不觉得咸,反而觉得味美,还当场写下了一个字,上面是美,下面是鱼,这字后来演变成了“鲞”(读作:xiǎng),专指咸鱼干。
阖闾吃的这道菜,现在叫做“香煎黄鱼鲞”,咸鲜酥脆,回味无穷。

为了加深一下大家对这个生僻字的印象,红楼梦中还有一道菜叫做“茄鲞”,原文是这么说的:
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象是茄子。 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大周秘案。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男人这东西,怪道这个味儿!”

茄鲞是清代的一种淮扬菜品,这种把家常食材精心烹制,不惜工本做出非同凡响的味道,正是当时淮扬菜的主流趋势。
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大地乃是整个东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当然也就是饮食文化的高地。太湖周边虽然物产丰富,但是在饮食文化上比中原地区还是差了一大截。换句话说,当时江浙本地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无论是逼格还是味道,都不如鲁菜给力。
既然说到这里,顺便体验一下孔府家宴的文化:

吴王夫差人间极品美女在怀,金银玉器也都玩腻了。他北上争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吃到更加考究美味,散发出浓郁文化气息的鲁菜。
夫差的争霸梦想,当然是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击碎了,然而他开凿的邗沟,却成了连接江南丰富物产与北方发达饮食文化的纽带,成为孕育更加辉煌灿烂的淮扬菜系的摇篮。“舌尖上的运河”就从这里开始。

红线所示为邗沟的位置
(未完待续)
注:文章中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相关权益事宜请尽快通知我们,我们将及时采取适当措施。

写得好,赞一下!
了解更多:
【红色故事】历史问号:绝命时刻的绝命人物(上篇)
【红色故事】风暴酝酿的一九二六,毛周蒋的命运抉择
【红色故事】中共如何在遵义逆转命运?
周恩来想要的世界
共产党如何度过史上最艰难的新年
中美博弈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范府大院?
在西单上班的鲁迅,是如何以饭局建构朋友圈的?——民银总部驻地文化底蕴之三
历经百年沧桑的正义路4号院——民生银行崛起之地的故事(上)
历经百年沧桑的正义路4号院——民生银行崛起之地的故事(下)
大时代金融,兼谈特朗普东亚游
中华文明的源头和红色中国的摇篮,为什么都是延安?
以金融视角看世界:从万历十五年到2017年,大国衰落的轮回又将重演?
厚积薄发在今朝,吴京与战狼为何火Ⅱ
一带一路与《战狼》:中华觉醒的两个符号
天使与魔鬼本是孪生兄弟——改变历史的超级发明!
从2017回望1927:中共军队的战斗力从何而来?
场景金融革命,来了!
最终改变了世界的,是边缘人。而不是,精英。

与文化大家
走一段文旅之路
与民银旅行
开启一段心灵旅程
民银旅行 携手同行
长按解锁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添加
客服悟空18600669519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