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贤宇女友一张60年前的老照片令人泪目,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西安人-华商报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534
一张60年前的老照片令人泪目,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西安人-华商报
点击上方“华商报”可快速关注哦!
岁月穿梭 四季轮回
都说老照片是会说话的历史
一个背景、一群人、一件事
都留存着岁月的痕迹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9年
同学们在西安交大图书馆阅览室

回忆不仅仅因为念旧更是因为那段时光如此精彩
即使白发苍苍
我心依旧


今天,我们请来了老照片里的人们
他们还像当年那般走在校园的梧桐路
回忆那无比珍贵、无法复刻的美好
1956—2018交大西迁
他们是一群最值得尊敬的西安人
1955年4月,国务院作出交通大学西迁西安的重大决定,交通大学作为支援大西北建设的代表性的高校,历时5年,完成了这一重大历史迁徙。

●西安交大西迁广场
去年,西安交大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交大“西迁”老同志们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西迁”精神究竟是怎样的传承?
当年的交大“西迁”人又有哪些故事呢?


为了祖国的需要 他们来了

1956年8月10日青县天气预报,在上海徐家汇火车站,1000多名交通大学教职工、家属、学生,在上海人民热烈而不舍的欢送声中,登上了“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加蓬咝蝰。栉风沐雨一甲子,许多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如今的耄耋老人。他们中还有一些人的生命就终止在这里,风骨就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1956年9月,开学前后的交大西安校园虽已初具规模,但也只能保证最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校园看上去还是像一个喧闹的大工地。年近九旬的陈瀚教授回忆道:“当时校园内正在基建,到处都挖了沟槽,准备埋水管和暖气管。当时正值雨季,沟沟坎坎加上泥浆,行人极易摔倒,我也摔过两次峡江情歌。走进教室时,一身泥污,脸上还留有一些泥巴,学生们笑了,我也乐了。说实在的,当时大家并不感到苦,共同的信念就是要把学校建好,早日安顿下来,走上正轨,让交大这块牌子永远光辉绚丽,多出人才,多作贡献!”陈听宽教授迁校时是动力系的教师,现在已经84岁。当时的陈听宽二十出头牛牛大逃亡,满怀一腔热血,认为支持西部建设很重要,也很有发展前途,于是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西安。“当时上海的条件是好,但是那个时候到西北支援国家建设觉得很光荣。刚来时,五十年代的大西北,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马路不平,四周都是农村和麦田,也没有实验室。但大家心很齐,学校的建设速度很快,平时我们上课、看书、搞科研,并没有觉得艰苦,日子很充实、很舒心。”陈听宽教授回忆说:“到西安来以后我们就专业建实验室。正是我们迁到西安来以后动力系、能动学院真正成为了西安交大的一个重要学科,也是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的一个学科。”他所工作过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珂兰葵尔瑞如今已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的“王牌”学院,多个学科名列全国第一。

●今天,建设中的创新港

哪里有事业 哪里就是家

今年84岁的潘季教授,西迁时年仅22岁,是电机系最年轻的教师。回忆西迁岁月,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是家。”潘季教授告诉记者潘季回忆说,当年西行的列车经过49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波,开进了西安车站。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繁华的都市,没有宽敞的柏油马路,而是拓荒的艰辛和困难步步逼婚。除刚建起几幢必要的大楼外,其他的建筑还在施工,从上海搬来的设备无处安放,只能放在室外。同学们在校园里时不时会碰到野兔,有时晚上还能听到狼叫。“当时校区的路还未建好,从教学区通往学生区,要跨一条长达20米的深沟海怪联盟,师生们来往要走临时用竹排搭成的浮桥。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桥面很滑,好多同学在那里摔过跟头。每天来来往往的师生们却情绪饱满,嘴里哼着欢快的歌儿,脚下踩着咯吱作响的竹排。” 潘季回忆道。当时在上海,许多教师家里已经通上了煤气管道,在西安他们则要自己做煤块。那时没有打煤球的设备,只能用土和煤搅在一起打煤饼,晒干后用,打一次煤饼就得用一天时间。

西迁精神 正激励更多人才扎根西安

84岁的何新楷教授迁校时是动力机系的教师,迁校时仅22岁,是内燃机教研室的老师,妻子也在交大任教。他回忆赛因诗婷,当时他和妻子、孩子一家四口住在13平米的房子里,因为空间有限,每天晚上要等两个孩子写完作业,他和妻子才能开始备课。“当年来到西安,我的第一堂课是用上海话讲的。学生就说,老师你讲话我们听不懂。”何新楷说,当时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南方人,用上海话讲课的比较多,这成了师生交流最大的障碍。后来,老师们上课时总要先想想普通话怎么讲,池贤宇女友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变了自己的语言习惯绝品小村医。何新楷教授主要从事发动机结构和强度方面的研究,编写的著作曾成为全国通用教材,为国家培养出不少高级人才。79岁的陶文铨院士是西迁后第一届入学的新生,当年还不满20岁的学生陶文铨,读完高中的他对西安充满未知,但凭着对交通大学的满腔心仪,报考了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成为交大西迁后的第一届新生,从此扎根西北。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然长期坚持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每晚在办公室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88岁的宋余久教授回忆说:“那时候,西安的条件确实非常艰苦。为了解决师生们的生活问题,我们就地搞起了苹果园和养殖场,养鸡、养猪,还做起了豆腐。”等等……
当年从上海西迁来的教师们,他们为我国西部包括西安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这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不仅激励一代又一代交大师生,也激励着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的西安人。

●今天,西安交大腾飞塔
和东部一线城市相比,西部的人才引进面临更多困难。真正消除这种不平衡,最终还是要靠西部自身的发展壮大。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近50%的毕业生密山天气预报,65%的博士生选择留在西部工作,甘心植根于西部创业和发展。希望更多有志于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贡献的年轻人能投身西部建设,投身新西安建设。

●2015年5月22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揭牌及签约

●2016年4月8日中外大学校长峰会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西安交大)
即日起,本报联合西安华润置地推出“最美西安人”系列报道,欢迎您推荐并讲述更多在为西安奉献拼搏人的美好故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物故事,可以通过来电、邮件推荐或者来稿的形式,讲述你身边的“最美西安人”故事入赘妻主。

推荐形式:1.人物故事(请注明姓名、年龄、人物故事以及联系方式等)2.西安老照片,可以是不同时期城市面貌的照片,也可以是老物件(请标明时期和图片内容)3. 所有来稿请发送至hsbfczx@163.com或致电029-62502694
快来推荐身边“最美西安人”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