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为一座有记忆的城(一) 古城故事|-奇奇网事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551
一座有记忆的城(一) 古城故事|-奇奇网事

古城故事/第2期
聆听奇台故事 品味古城人生
奇奇网事,用文字记录生活

一座有记忆的城聂欣
奇台是一座有记忆的城。
这种记忆不是来自于它的过去,而是来自我的童年。传说中的商贾云集、繁华一世的旱码头,早已被历史的云烟带走,只留下一些破碎的影子,只是觉得它有些与众不同。
我曾用二十二年的时间想读懂它,可最终也没能读懂。因为这座城有历史有文化,有它积淀下来的深厚的东西。二十二岁那年我离开了奇台,可依然牵挂着它,热恋着它。
它是我的故乡,给了我灵魂的骄傲。
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不计其数,遍布天南海北,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记忆中的这座小城,让我一生都拥有浓浓的故乡情结。
算下来,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可最温暖,最清晰的记忆,仍然是奇台。

古城(今奇台)风貌(芬兰 马达汉 摄于1907年)
梦里行走的童年
去过奇台的人,没有不知道犁铧尖的。
犁铧尖是奇台的一个标志。它是由五条街汇聚而成,状如犁铧,故得名。
奇台的街是不规则的,除了西大街是正的外,其余的都是斜街。据说当年最有名的春秋楼,戏楼,会馆,交易场所、寺庙等,都聚集在犁铧尖周围。而一些比较有名的地名如北斗宫、兔儿桥、茶市、榆树巷子、老满城等,也在它的周边。
一座城积淀下来的历史,以及它的兴衰记录,便是文化。文化与历史、经济是相生相伴的。旱码头兴盛时期,这里仅寺庙和会馆就有四五十座,走西口、闯码头的人带来各省的文化,在这个偏远的西域之地融汇交流,形成了古城子独特的文化风貌。

东门老照片
我小时候,小城大多文化设施,如文化馆、影剧院、广播站、新华书店、邮局、图书馆、中学以及县委机关大院,都在东街。西大街则一直保留着古朴的做生意的市井风貌。那时候的西大街已显得很落寞了,名噪一时的春秋楼和山西会馆已在三十年代毁于大火,街旁的店铺,也都看不出当年的繁华迹象,街头一侧,相隔好远才有一盏昏暗清冷的路灯。在我的记忆里,几乎很少有汽车来往行驶,更多的是马车和毛驴车李乐为。
我家就住在西大街上。
那是一条非常陈旧而古朴的街道,保留着它最原始的格局,街面宽不过十米,街两旁是星罗密布的店铺,店铺打烊是要上门板的,黑漆涂成,略显斑驳。每日打烊之后,整条街便会十分冷清,特别是冬日,小清雪飞扬,天地混沌一片,那一个个漆黑的店铺,就像一个个落魄的灵魂,诉说着往日的孤伤。

上世纪初的奇台县(古城子)主街
店铺的后面是一个个大院,这便是当初山西和天津的商人留下来的。走进大院,你方可看得到万家灯火,方可感觉生命的蓬勃和延续。我们这一代西迁子民的后裔,便是在这些大院里繁衍成长起来的。
西大街大一点的店铺,公私合营后归了国有和集体,小一点的人家还在做着针头线脑的小买卖。那些个昏暗的小屋里,或是一位还俗的道人,或是一位佝偻着腰的大妈。那个年代,年轻力壮者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大建设草原小姐妹,只有他们,仿佛被世界遗忘。
西大街是县城最长的一条街,从犁铧尖开始,一直通到西门外。
西门外,我们叫它西梁。
小时候的记忆里,这座城的四面城墙,除东边以外,其他的全都完好。城墙很厚,约八九米高,只是不见了城门。
北门内的皇渠是印象最深的了,渠两旁是高大的杨柳,给这座小城带来荫凉。据说早些年间,北门城楼完好,有站岗的士兵把守,以御外敌。皇渠沿有当时著名的直隶会馆、河南会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或者更早,大批从内地走西口来奇台讨活路的人,经历了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长途跋涉,大多是通过会馆先在这里站住了脚,然后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大概是喜欢那一渠清澈的水吧,也有一些维吾尔族居住于此。
从天津杨柳青赶大营来的子民,就驻在北城门外的菜园子,后来改叫红星社,他们世代以种菜为生,酷爱田园。
还是说说我家住的西大街吧。
去过奇台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客栈叫尕三店,是一位叫丁尕三的商人开的。而比尕三店更早的,是南北店。南北店是一位山西张姓商人留下来的,商号叫日兴宫,以酿醋起家。后来,这个南北店就演变成了两个十家大院,住着繁杂的芸芸众生。画家张永和就出生在南店,而我这个后来混在北京,以编剧谋生的人,家在北店。
我家住的北店位于犁铧尖往西约百米处,是个大杂院,门楼十分气派,院子也有蓝球场般大妮可里奇小,是县城西大街最有名的地方。院子中间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而甘洌,一条街的人都来这里打水。
这座大院太与众不同了。它的建筑风格古香古色,彰现出晋商文化的精髓江湖丛谈。窗棂上的雕花,墙围上的漆花图案,以及严丝合缝的青砖勾缝,都显出当年主人的富裕与不凡。
刚搬进来时,我家住西房最北头,与上房安婶家斜对门。
安婶与安大大同是天津人。膝下无子,家里只养着几只猫。安婶在缝纫社踩机器,有工作,与十家大院的其他家庭妇女格格不入。每天早晨,安婶都要在门口很张扬地洗漱刷牙,一嘴的白沫,还要用一只弯曲的东西刮舌头,用香胰子洗脸,再用雪花膏擦抹。之后,她会穿得干干净净去上班。
我们看安婶,犹如看西洋景。
那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期。大练钢铁,积肥,吃大食堂,父亲下放。一桩接一桩的事,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每天天不亮,母亲便起床,将积的肥送到指定地点,回来再给我们做早饭。
母亲是经历过饥饿的人。饥荒年一来,母亲便害怕。她不是怕自己受苦受累,而是怕我们几个孩子受委屈。
父亲下放到塘坊门供销社,母亲便成了我们的靠山。我们一个接一个的生病,母亲便抹下脸来去求人。
我们院就住着柳医官。他是山西太原人,个子高大,一脸威严,曾在日本留过学,在老家开过医院。一般人见了他都有点发怵,可母亲不管,为了孩子,她甘愿舍下脸去求人。
柳大妈是大院里的人物,比母亲大六七岁王爷强宠妃,看起来要年轻许多。她穿着花格子付绸衬衫,卷发用手绢高高扎起,戴着眼镜,长相也十分洋气。她在老家上过女中,当过自家医院的护士,身上自然就多了份气质。那时候,柳大妈已生过八个孩子。
柳大妈有一颗善良的心。而柳伯伯又与柳大妈感情笃深,凡事都听柳大妈的。或许,柳伯伯严肃的外表下,本来就有一颗悬壶济世的仁慈之心张镇宇。
我们兄弟几个的病得到了及时根治。
以后的几十年里,母亲和柳大妈处得非常好。她们在一起无话不谈,到了老年又一起搓麻将,柳大妈做了好吃的,一定端一碗给母亲,母亲也一样猫步轻俏。
父亲不在家的日子,母亲究竟有多难卓聘网,我全看在眼里。为了我们,30多岁的母亲不修边幅,整日奔波,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许多。她去地里拾麦子,到工地当临时工硬汉学校,累的腰都直不起来。就这样,依然摆脱不了饥饿。
最难忘的,是马爷送来的那一筐土豆。
马爷住在大院的最南头,原是庙里的道士,白须飘飘,仙风道骨。解放后宗教人士被遣散,小徒弟董三福还了俗,娶了农村媳妇,马爷便跟着徒弟过,形同父子。
马爷将一筐土豆递给母亲,说:“吃吧,别饿着孩子。”那一筐土豆对我们来说,简直就像金豆子!母亲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后来父亲从塘坊门带回来的东西,母亲总不忘给马爷送去一些。
小时候过年,我们大院的小孩有一个约定俗成:给马爷拜年。新年的第一个祝福是送给马爷的,孩子们穿着新衣,结帮成队的敲开马爷的门。一年里,只这一次,我们能看到马爷脸上的笑容。马爷会给我们每人两毛钱的压岁钱。揣着它,高兴得什么似的。
好在,苦难中总有让人欣喜的东西。那是母亲生命中的亮光。
我上小学了,母亲参加了开学典礼。我代表入校新生讲话。其实我不不认字,是老师教过后背下来的。7岁的我个子矮,够不着话筒,便踩着小板凳,看着那张纸,将那一段话装模作样地背了了来。
母亲不知道有多自豪,周围的家长都在说:“那是谁家的孩子!真行!真稀罕!”回家后母亲津津乐道,说了一遍又一遍。我也觉得很骄傲,因为给母亲争了光。
第一小学就在离皇渠不远的地方。它是奇台县最早的小学,曾隶属州里,后划归县上。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校长杨莲英,她是个中俄混血,个不高,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大辫子总是盘在头上,一副很严肃的样子。杨校长讲话从不罗嗦,掷地有声。前些年在写电视剧《温暖的日子》时替嫁成殇,我便把杨校长写了进去,名字没变,装扮没变,性格作派还是那个风风火火的女校长。演员索妮很好的演绎了这个人物,了了我的一个心愿。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李月桂老师,她是我的班主任,马秋子丈夫被打成右派,自己带着三个孩子。李老师又像老师,又像妈妈,对我们都很好。她是我的启蒙老师,教学上有一套,是县里乃至州里的模范教师,她创造的“李月桂教学法”已是师范学校的必修课草书大王。几十年过去了,李老师见到我母亲,还特意问起我,让我很感动。
小时候,院子中间有一个花园,种着向日葵。
十家大院后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先是文革中拆掉了大门两旁的那一溜屋盏记燕窝,要建医药商店,那口老井也被填了。记得填井的那天,柳大妈带头,母亲、张婶,王婶,包括安婶全都跳到了开挖的地基里,嚷嚷着企图阻止填井,只可惜起义以失败告终。
197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了我家和柳大妈家住的东房。那天的情景,至今想起来仍很可怕,屋子里不断涌进水,地基在下沉,发出咯叭叭的响声李富胜。母亲心疼地不肯出来,舍不得家里的东西。
那天夜里,我们这些孩子们便上了医药商店屋顶。这个当年修建时风波不断的建筑,成了我们的“诺亚方舟”峰终定律。那晚我们坐在药店屋顶,看着南店的房屋一片片咯巴巴倒下,心中一片凄凉。
我家在十家大院住了四十年,一直住到母亲变老,我们一个个走出奇台。直到三弟家搬进楼房,老房子便卖了。可那座老房子,那个十家大院,却一直在我心里,不管远在千里万里,心里也会惦记着它。
毕竟,在西大街那座院子里,我们长大成人。
(未完待续)

聂 欣
聂欣,男,新疆奇台县人,著名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新疆电影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满仓进城》《怒放》等。

图 / 文 | 聂欣
奇奇出品 · 转载请回复授权
听说,关注“奇奇网事”的不是帅锅,就是美女!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