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好的吉他谱一文说透银行资金如何在体系内空转-私募工场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627
一文说透银行资金如何在体系内空转-私募工场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作者:赵卿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朋友圈被郭树清履新银监会的“首秀”刷屏,各路大神纷纷发声解读。其中,资管业务的监管成为一大热点,郭主席也直言“由于监管主体不一样,法律规章也不一样,有关的规定也不一样,确实出现了一些混乱,导致了一部分资金所谓的脱实向虚,我们正在研究一个共同的监管办法。”
提到脱实向虚,自然而然联想到了近期被监管重点关注的银行同业业务,因为银行资金没有拿去放贷,反而将在银行体系内空转。那么,银行同业业务是如何实现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空转的呢?今天就来分析分析。
近年来同业业务规模快速扩张
根据2014年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文),“同业业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主要业务类型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
近年同业业务规模快速扩张,无论是同业资产还是同业负债,占银行业比重越来越大。如果通过存款性公司(商业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以及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简单相加来表示同业资产的规模,可以看到,近10年时间,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从12.21%提高至当前的25.23%灵异e接触,翻了一倍(如图1所示)。

同理,通过存款性公司(商业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以及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简单相加来表示同业负债的规模,可以看到,近10年时间,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从8%左右升至当前的13%左右,虽然受到监管政策影响,同业负债规模起伏波动较大,但整体上仍然是保持上升趋势陈佩琪。

同业业务扩张的三大推手
银行的同业业务为何发展如此之快?为了便于理解,加深直观印象,我们可以从银行资产负债表入手。
对于同业融资业务,基本上都是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同业资产的会计科目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同业负债的会计科目包括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同业存款业务根据资金存出和存入分别计入存放同业和同业存放科目;同业拆借和同业借贷业务根据资金流向不同分别计入拆出资金和拆入资金科目。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其中,同业融资业务基本为表内业务,与会计科目一一对应,相对简单。但同业投资业务因资金来源不同,自营资金投资的多计入表内华乐思,理财资金投资的多计入表外,即使是表内业务,因投资的基础资产不同,对应不同的会计科目,相对更加复杂,后文中将详述。
弄清了同业业务的记账规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同业业务到底是如何扩张的。
银行资产负债表是扩张的背后推手。我国银行业受巴塞尔协议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率有严格要求,而同业业务的优势之一在于部分业务的风险权重低,可以提高银行资本利用率婺城教育网。根据银监会2012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星晴吉他谱,“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幽灵箭毒蛙,其中原始期限三个月以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以风险权重为0%的金融资产作为质押的债权,其覆盖部分的风险权重为0%。”相对于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100%的风险权重,同业资产的资本占用率更低。
对于负债端,同业负债是银行主动负债的重要途径知了学飞,其占银行总负债的规模不断提高。根据上市银行的数据,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规模从2008年末的10.66%提升至2015年末的17.15%。同时,对于吸储渠道不畅通的中小银行而言,同业负债更是重要的输血工具。根据上市银行2016年9月末的数据,全国五大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为11.13%,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这一数据分别为23.97%和20.69%,中小银行对同业负债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
银行表外帝国的扩张离不开同业业务。关于同业业务,不得不提的就是同业投资业务,这是银行重要的投资渠道。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同业投资业务的资金包括自营资金和代客理财资金全能影锋,而根据投资的基础资产的不同,又分别计入不同的会计科目,一般表内同业投资业务多计入应收款项类投资。银行表外资产与同业投资业务的联系主要通过同业理财业务润元昌,同业理财业务是同业投资业务的一种,是银行通过自营或代客资金投资于他行理财产品。关于同业理财如何计入相应的会计科目,需要加以区分。
首先,根据是否保本,银行理财可以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对发行方而言,保本型理财要承担兑付风险,所以需要计入表内,会计科目对应一般存款或其他负债;非保本型理财因银行并不承担兑付责任,所以为表外业务,多体现于报表附注。对购买方而言,遵循一一对应原则,如果是通过自营资金购买保本型理财会计入表内资产;如果是自营资金购买非保本理财,根据基础资产的不同,会计科目分别对应持有至到期、可供出售、应收账款类投资或其他资产等;如果是代客资金购买同业理财,则不反映在表内。
所以,可以看出来,对于发行方而言,希望多发非保本型理财,表外运作;对于购买方而言,同样希望通过理财资金购买同业理财,所以银行发行非保本理财计划购买他行非保本理财计划的模式受到青睐。2016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型产品规模上升,而保本型产品规模下降,截至6月底我们说好的吉他谱,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的余额约20.18万亿元,占整个理财市场的比例为76.79%;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的余额约3.86万亿元,占比14.69%;而保证收益类产品的余额约2.24万亿元,占比仅有8.52%。试想一下,A银行发行一个非保本理财计划去购买了B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计划赤羽业,B银行的这个理财计划可能投资的是C银行的非保本理财计划,每家银行之间交叉持有彼此的非保本理财计划,在银行的表外得以构建庞大的同业理财规模。
同业理财最终要落实到资产,从某种程度上说,“资产荒”也与银行表外理财规模扩张有关,同时大量的同业理财通过委外的模式进行投资,也加强了银行与非银机构之间的关联,大量的委外资金在资产匮乏和高收益率要求的背景之下,大量投向资本市场,近年股票牛市和债券牛市资金驱动明显,受资金面影响较大,其背后也是与银行理财资金溢出密不可分。根据银行业理财等级托管中心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截至2016年6月底,全部理财产品投资各类资产余额226.39万亿元。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债券、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是理财产品主要配置的前三大类资产,共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74.70%,其中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为40.42%。
同业业务拓宽了银行盈利渠道。一方面表内资产主要体现为同业息差收入;另一方面表外资产主要是中间业务收入。但就中间业务收入看,2016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理财业务收益 950.3 亿元。
监管的的思路主要是去杠杆
目前,从同业业务的运作模式看,其主要风险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期限错配风险。同业负债期限多为中短期,但是同业资金运用期限并非一一对应,如果是同业投资项目,穿透底层资产,例如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期限都会超过一年,所以借短放长存在一定的错配风险。
二是收益错配风险对马海战。对于同业理财,银行资金端的成本相对固定,即给客户的收益率是基本确定的,比如一年期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是4.5%;对于资产端邢宇飞,假设同业理财是通过委外进行投资,李亚倩银行一般会与受托方约定一个收益率,假设年化收益率6%,受托方将资金投入债券市场,如果债券市场整体价格上升,实现年化6%的收益率问题不大,但如果遇到2016年末债券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形,委外全年的收益在年关全部吐出,6%的收益率难以兑现,甚至可能难以覆盖4.5%的资金成本,银行可能出现亏损。
三是表外杠杆过高的风险。根据《201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经统计454家银行在全国银行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集中登记的数据,2016年6月末银行同业理财存续余额4.02万亿元。同时,2016年末银行业(全口径)表内同业资产54.68万亿元旅行者2号,同业负债29.27万亿元,所以表内同业资产杠杆率约为1.87倍。如果加上表外同业理财4.02万亿元,则同业资产杠杆率为2倍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因同业理财的统计口径小于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所以实际杠杆率应该高于2倍,放大了同业资产的杠杆。
考虑到目前同业业务存在的风险,监管的思路主要是去杠杆。2016年,关于同业业务,影响较大的监管措施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范围),限制表内业务移至表外,实现全口径监管。二是加强同业存单监管,央行有可能将同业存单从银行应付债券口径划入同业负债口径,银行的同业负债规模将会受到限制,从而倒逼银行去杠杆。根据127号文,同业负债占银行负债总额不得超过1/3,而同业存单此前并无限制;同时,在MPA考核中,同业负债占银行负债总额属于资产负债情况分项,总分值25。如果超过1/3,该项分数为0,而原先同业存单不纳入MPA考核。所以,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规模受限,同时同业理财业务需要纳入监管,可以降低表外业务的杠杆。
同业业务虽好,不要忽视风险
同业业务本身是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产物,对银行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小银行而言,在发展初期,存款储蓄业务受限的情况下,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是银行扩大负债规模的主要手段,合理运用同业负债加杠杆有利于银行业务规模的拓展和资产规模的扩张须佐之男。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期限错配以及表外资产配置,都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扩张的过程中保证资产的稳健性。监管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同业业务健康有序的发展,在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的过程中,杠杆效应令人着迷,但是当资产价格趋势性反转或流动性风险事件突然暴露时,过高的杠杆会引起市场过度的反映和波动。
说了这么多,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一句广告词“劲酒虽好,不要贪杯”,套用到同业业务上,“同业业务虽好,不要忽视风险”。

编辑:陈霞 杨娜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