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长汀一封来自南极的情书,一段关于信念的探险-野孩子户外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670
一封来自南极的情书,一段关于信念的探险-野孩子户外


文/宇昕

英国探险队长罗伯特·斯科特的妻子凯瑟琳。图片来源:Pinterest
“亲爱的,我们已经被风暴困住了四天,食物和燃料都已经耗尽。太冷了,零下70度,我们走不动了。
我希望你能得到些许安慰,我的死亡不会有太多痛苦,但我的事业已经让这个世界焕然一新麦基嘉。”
这是1912年,英国南极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死前,给妻子写的最后一封情书。

斯科特遗体上衣中的凯瑟琳照片。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在写下这封情书时,斯科特正带领着五人的小队从南极点返回,他们遭遇了南极严酷的暴风雪,被困于帐篷之中寸步难行。几日之后,弹尽粮绝的队伍彻底失去生存的信念。

1912年1月17日,43岁的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带领由五人组成的“极地分队”冲击南极点。图片来源:Scott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斯科特南极探险被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称之为“伟大的悲剧”。这不仅是关于死亡的故事,也展现人在绝境中坚守信念的意义。
在这次探险的开端,每一个人都曾满怀信心。
备受瞩目的出发
1910年6月1日,一艘名为“特拉诺瓦(Terra Nova)”的船装载着南极探险队员离开了伦敦西印度码头,由于资金捉襟见肘,这艘二手捕鲸船只经过简易的改装。航行的目的地是南极洲罗斯岛。

特拉诺瓦号原本是一艘陈旧的捕鲸船。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虽然资金不宽裕,但海军军官罗伯特·斯科特领导的南极探险计划仍然引发了人们的热情,特拉诺瓦号起航时,码头上挤满了送别的市民梁祝钢琴谱。

离港的特拉诺瓦号。图片来源:Canterbury Museum, New Zealand
作为一名海军上尉,斯科特已经有过十年南极圈探险经验,还经历过南极的寒冬。面对码头上欢呼的人群,他信心满满。
我不在乎欢呼喝彩,我只想完成探险,然后回海军工作。

正中间为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他是海军上尉,曾经在南极过冬。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1910年11月29日,在浮冰间小心翼翼地穿行数月后,船员们终于看见了海平面上高耸的山脉猴王出世缩写,那是登陆地点:罗斯岛。

浮冰海域穿梭的特拉诺瓦号。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自信的开端
对斯科特探险队而言,顺利抵达让他们士气高昂。

1911年1月4日,探险队抵达南极洲的罗斯湾,在罗斯岛登陆。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兴奋登陆——刚刚登陆的队员十分兴奋,经过长时间的航行,冰雪世界的一切都新鲜可人。南极也相当慷慨,天气晴朗,阳光甚至有些温暖。

“这样好的位置,这样好的天气,比我经历过的任何环境都要理想。”——21岁的科考队员加里。图片来源:Scott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探险队员将企鹅当做宠物,这片地域展现着独特的风貌。图片来源:Scott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队员们在罗斯岛上搭建了一座温暖的大本营,营地里有完善的取暖炉,食物丰盛的厨房,还经常放几部来自东方的电影。烟草和茶叶也供应充足。

图为探险队大本营,背后的山峰为埃里伯斯火山。摄影:Herbert Ponting

摄影师在大本营中为队员放映记录片。图片来源:Canterbury Museum, New Zealand
21岁的队员,探险杂志编辑阿普斯利·加里(Apsley Cherry-Garrard)兴奋的写下南极的奇闻异事,对大本营更是赞不绝口:
我们是1月18日住进临时营地的,非常暖和,电报可以使用,每个人都非常开心。这个营地非常舒适。
两年后离开南极时,加里将自己的笔记整理为一部关于南极探险的书,取名为《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
不过在当时,没有人觉得南极是个糟糕的地方,直到一封信件的悄然到达。
鳄鱼湾来信
正当队伍沉浸在安逸之中时。一封来自鲸鱼湾的信件提醒了斯科特,想率先抵达南极点的,不止一支队伍。
2月8日早晨,斯科特发现营房外有一块通知版,上面写着:
“给斯科特上校的邮件在南门背后的袋子里。”
斯科特打开邮件,发现里边是一封从鲸鱼湾科考队寄来的信宝清天气预报,信中简明扼要地写道:“挪威人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已经在鲸鱼湾登陆,并且向着内陆进发”。

鲸鱼湾在斯科特大本营的东边。图片来源:dailymail.co.uk
斯科特很是震惊,在他动身前往南极之前,曾经以为挪威人的目标是北极:
之前发生的每一件事,和信中惊人的消息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
震惊之余,斯科特也冷静思考着局势,他不太相信阿蒙森凭借几条雪橇犬就可以在南极大陆畅通无阻。这更像是一个机遇,如果自己带领的英国队可以率先抵达极点,既能让挪威人难堪,也可以被大肆报道一番。
人类天性中的争强好胜让探险队群情激愤,也更加坚定了队伍抵达极点的决心。从1911年2月8日起,南极探险演变成一场关于南极点的争夺战。
紧急出发
南极冬天刚过,斯科特宣布从大本营出发,这是一个赌注,只要在极点率先插上旗帜,就可以被写入历史。

队伍首先要越过一望无际的冰架,寻找冰川上通往陆地的入口,最终抵达内陆的南极点。图片来源:dailymail.co.uk
在南极探险,最重要的便是补给。南极是荒芜寒冷之地。当深入内陆之后,所有的食物,燃料,御寒衣物都需要依靠携带。
在大队伍出发之前绿袖子吉他谱,斯科特已经派出先遣队,负责建立一系列的补给站。

正在建立补给站的先遣队员,他们在雪下掩埋物资,并且树立醒目的旗帜。摄影:Herbert Ponting
队员们把最重要的燃料埋在雪下,他们并不知道,由于油桶的设计缺陷,煤油每一天都在泄露。
如果马匹倒下,我们就用手拉
出发后,探险队员们在旅程中表现出顽强的意志。
1911年10月,浩浩荡荡的队伍离开罗斯岛大本营,但运输工具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刚跑出80公里,被寄予厚望的雪地摩托就全部抛锚。

在当时,雪地摩托属于一种实验性的运输工具。图片来源:Canterbury Museum, New Zealand
没有了雪地摩托,队员们并不气馁,他们将物资转移到马背上,赶着马匹继续前进。但马匹一天比一天瘦弱,还未走完行程的一半,这些瘦骨如柴的马匹就被迫成为食物。

所有马匹都在冰川边缘被宰杀。图片来源:Canterbury Museum, New Zealand
马匹倒下了,探险队员将马背上的物资拾起,依靠人力继续前进。

探险队成立人力雪橇小组,把物资一点点向前搬运。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虽然一开始就遭遇各种挫折,但探险队并未动摇前往极点的信念。
要保持对未来的希望,没什么比我们的精神更重要。我们当中没有一个是不堪重用的人,我们结成的友谊也无可比拟。(探险队内部刊物《南极时代》)
目标关东台片,南极点
出发两个月后,12月份,探险队看到了远处高耸的冰山,一道平坦的雪坡连接着远处的高原怪猫麦克。这便是进入大陆腹地的入口,也是通往成功的道路。

南极高原入口。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极地分队——探险队一共有35人,他们都漂洋过海而来,极点是所有人共同的目标。但历史的创造受困于现实的补给,斯科特只能留下一支小队冲击极点。

极地分队路线图。图片来源:dailymail.co.uk
威尔逊博士,奥茨上校,鲍尔斯上尉和陆军文官埃文斯成为了被挑中的幸运儿,如果一切顺利,他们将登上伦敦媒体的头条,受到世界瞩目。

按照物资状况,只有四名队员可以前往极地,但斯科特希望陆军也能像海军一样有自己的代表,于是在最后一刻带上了埃文斯。图片来源:Canterbury Museum, New Zealand
雪地摩托已经抛锚,马匹被宰杀当做食物,狗拉雪橇是后备力量。面对冲击南极点的旅程,极地分队只能采用人力携带补给。
队员埃文斯甚至没有雪板,只能徒步跟着队伍,但他并不抱怨,因为斯科特告诉他目标就在不远处。他强烈地希望见证历史。
胜利在望——探险队成功翻越冰川,进入南极内陆。高原的地面变得平坦。天气也晴朗,这使所有人确信,胜利在望。

队伍在阳光明媚中行进。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直到目前,虽然运输工具出了很大问题,但天公作美,队员也充满干劲。斯科特对实现目标充满自信。他在日记中写到:
四周一片宁静,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尽管气温不高,但我们站在外面却非常舒服,高原非常的平坦。
到目前,似乎每件事都进展地极其平稳,我们很少会觉得冷。
1月10日,斯科特在距离极点144公里处设立补给点,所有人都明白,极地就在前方。
隐约的不安——离南极点越来越近,斯科特却忧心忡忡,脑中一个可怕的念头总是挥之不去,越是靠近南极点,这种想法更加强烈。他在日记中透露出这种不安的预感。
今晚露营时每个人都被冻得够呛,但令我们惊讶的是,实际的温度竟然比昨天晚上高。
莫名其妙,我们为什么突然感到了寒冷?(1月12日 斯科特日记)
人的心智在极点面前变得敏感多疑,一阵阴云,或者几声咳嗽都会让斯科特眉头紧锁。

即将抵达极点时,南极开始变天。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1月15日,天气转阴,从内陆吹来干燥寒冷的风。持续多日的阳光突然消失了,前方的旅途在风雪中蒙上一层阴影。夜里,随着离极点更近,斯科特在帐篷中辗转反侧:
我们抵达极点现在是必然了。唯一糟糕的可能性是挪威人捷足先登。
此时距离极点仅仅27英里。
挪威的旗帜
在南极点,一面旗帜的出现,让整个探险队信念动摇。
最坏的情况——1月16日,探险队离南极点近在咫尺。随着步伐的加快,前方出现的一个小黑点也越来越清晰。队伍沉闷不语,所有人都知道最坏的情况,所有人也心存侥幸。

抵达极点前天气已经不再晴朗,但队伍行进依然较快。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他们已经在荒无人烟的南极行进了三个月,一切都是为了南极点。对于人类探险而言,先行者意味着被铭记,后来者则注定默默无名。当队员们挪动着步子接近极点时,已经听到旗帜被风吹动的声音。

在极点,队员们发现一面黑色的旗帜高高飘扬。动图来源:Werti Sembe发布的《Terra Nova Expedition Documentary》
斯科特的日记就像一个预言,从大本营出发75天后,当极地分队终于抵达极点时,看到的是一面挪威人的旗帜。

队员们发现了挪威人的帐篷,旗帜,还有留下的信件。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威尔逊博士记录着现场的情况:
1月16日,我们在南极点见到了一面黑色旗帜和挪威人的雪橇,滑雪板,还有狗群跑过的痕迹。轨迹时间可能多于三个星期。
我们就地扎营,讨论形势,挪威人显然是从另一个方向抵达这里的。(信息来源:《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
捷足先登的挪威人——其实,挪威人在一个月前就获得了这场南极争夺战的胜利。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从鲸鱼湾登陆,5人小队在52条爱斯基摩犬的帮助下,快速而平静地抵达极点,他们抵达南极点的决心同样坚定。

挪威人路线,几乎是一条直线。图片来源:Explorersweb.com 翻译制作:雪线之上

挪威人在斯科特之前一个月抵达极点,插下挪威旗帜。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对斯科特的队伍而言,关于极点的梦想在一瞬间破灭。很多人想不通自己这几个月的艰苦还有什么意义。
队伍停留了两天,徒劳地想要寻找挪威人身影,可他们早已无影无踪。无奈的斯科特队伍只能原路返回。此时龙武帝尊,他们发现来路无比漫长。

探险队仍然插上了英国旗帜,失落地往回走去。动图来源:Werti Sembe发布的《Terra Nova Expedition Documentary》
这是艰难的返程,没有胜利的喜悦。恰恰相反,信念的动摇汇集成一股洪流,将这支低落的队伍带入毁灭。
穷途末路
探险队踏上了返程,信念在自然的威力面前渐渐崩塌。
风暴来袭——1月18日,在极点扎营一天后,斯科特开始带领队伍原路返回。此时,一场酝酿已久的风暴从南边席卷而来,气温骤降,正午温度也只有零下40度范家大院。队伍中最强壮的鲍尔斯这样描述风雪:
暴风雪在刮,似乎将所有的黑暗力量推向我们。
雪簌簌而下,风把雪花撕裂成粉末状的碎粒。地上很快积累了厚重的粉雪,由于积雪松软,雪橇很难前行,整个队伍的行进速度大大减弱。有时一天只能走6公里。

风雪中的跋涉。动图来源:Werti Sembe发布的《Terra Nova Expedition Documentary》
冻伤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由于雪盲太严重,双腿水肿,威尔逊博士被迫放弃雪板步行,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在搜集岩石标本,并以科学家的笔触坚持记录天气。
意志的瓦解——如果身体的疼痛尚能克服,信念的瓦解则从根本上摧毁了队伍。
斯科特作为队长,曾经对南极探险抱有最坚定的信心,但挪威人的旗帜让他信念的大厦崩塌:
我们将以最快的速度尽早返家。不能再做白日梦了。
失落,丧气,最后转变成无尽的抱怨。一向善于解决问题的斯科特开始抱怨天气的糟糕,队员的状态不佳,埃文斯的行进速度也让他感到恼火。
天气还在变坏吗?如果这样,只有上帝帮助我们解决食物匮乏和无止境的路程了。
威尔逊和鲍尔斯总能给我们坚强的支持,而奥茨和埃文斯却总是轻易被冻伤。我不喜欢这一点。
但即使是斯科特认为最坚强的鲍尔斯,也开始有了自我终结的打算。他向斯科特透露一种利用冰镐的自杀方式,并且宣称会毫无痛苦。
接踵而至的死亡
信念崩塌之后,五名队员相继在绝望中走向死亡。
死一个人,多一份补给——陆军文官埃文斯本来是个坚强的人,虽然没有滑雪板,但是他一路徒步也到达了极点。
返程时,埃文斯的精神每况愈下。他发疯般寻找着挪威人的废弃物,固执地要做一副返程的雪板。在制作时,埃文斯割伤了手,不出几日,整只手开始和精神一起溃烂。
2月17日,队伍仍然在大陆边缘的冰川裂缝区跋涉。个子最矮小的埃文斯走在队伍的中间,他踉踉跄跄,每走几步就会跌倒在地。队友们搀扶着埃文斯,速度进一步受到拖累。

埃文斯踉踉跄跄。动图来源:Werti Sembe发布的《Terra Nova Expedition Documentary》
天色渐晚,埃文斯再一次重重地摔倒,当人们将他抬入帐篷中时,他已经陷入昏迷。入夜,埃文斯在帐篷中痛苦地死去。

埃文斯在帐篷中死去,队友们遗弃帐篷后继续前进。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面对埃文斯的死,所有人都显得很平静。恶劣天气,无尽的行走,已经让他们失去了悲伤的能力。
况且,死去一个人,说明多了一份补给。
大约晚上10点钟,他死去了,此前已无知觉。我们休息了一两个小时后继续出发,抵达下部冰川补给站。我们发现这里的补给很完整,于是好好吃了一顿,睡了一晚上好觉。
从大家平静的反应可以看出,经历了这一切,恐怕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信息来源:《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
山穷水尽——2月18日,斯科特队伍终于离开了冰川区,但离大本营还有整个罗斯冰架需要穿越。天气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在这样的天气,大本营根本不敢冒险派出接应队伍。
补给的匮乏则更为严重,在很多补给点,斯科特摇晃着空荡荡的油罐不吭声,由于油桶设计的缺陷,补给站的煤油大多已经泄露。

在返回时,很多补给站的物资都已经空空如也。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不幸总是突然降临,昨天我们轻松地行进到中冰盾补给站,但是发现这里没有煤油了。很难支撑我们抵达下一个补给站。
气温继续下降,毫无疑问,我们无法再继续其他的行军,也无法再忍受这可怕的寒冷了,我们已经陷入山穷水尽之中。(3月2日 斯科特日记)
消失的奥茨——3月16日,队员奥茨的双脚再也坚持不住了。冻伤造成的水肿已经蔓延到他的大腿,他的腿像铅块一样沉重,每迈出一步都麻木迟钝。奥茨提议扎营,他跪在地上,求大家让他睡一会儿。

奥茨最终力竭倒下。动图来源:Werti Sembe发布的《Terra Nova Expedition Documentary》
奥茨恳求队友将他留下,队友们断然拒绝。谁都知道,如果奥茨睡去,就可能再也醒不来了。他们拖着奥茨,又走了几公里。
半夜里,队伍扎营休息。神志不清的奥茨说着胡话,每个人都很疲惫雷打雪,没有人知道奥茨说了些什么。
直到他突然钻出睡袋,留下一句:
“我只是到外面走走,也许要过一会儿回来。”
随后消失在暴风雪之中,再也没有回来。

描绘奥茨之死的绘画。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奥茨死了,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倒下,也没有人知道他为何半夜离去。剩下的三人没有能力去寻找他的尸体,他们搜集剩余的补给,继续前进。
走向尽头——队长斯科特看着残破的队伍,回想起出发时的豪情壮志,不由得百感交集。
他的日记也越发绝望,充满了自我怀疑,焦虑,和妥协的暗示:
人类是无法面对这样的境况的,我们几乎已经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3月18日 )
尽管我们所有人都在说挺过难关,但我想没有人真的相信。(3月19日 )
我们决定让一切顺其自然,我们将向补给站进发,自然地死在旅途。(3月23日)

风暴中的艰难旅程。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绝望的死亡——3月29日,队伍只剩下斯科特,威尔逊博士,鲍尔斯三人,一场持续的风暴将他们困在了帐篷中。此时煤油只够煮两杯茶高树零。外面依旧狂风肆虐。
虽然只剩下30公里,但没有人愿意离开温暖的帐篷,哪怕结局是死亡。

最后的露营地。动图来源:Werti Sembe发布的《Terra Nova Expedition Documentary》
斯科特开始写寄给妻子的信件,也日记本上记下最后的字句。此时他没有任何站起来继续前进的欲望。
在帐篷里的每一天我们都曾想要出发,我们知道补给站很近。我们已经越来越虚弱,当然,末日不远了。
真的很遗憾,我想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看在上帝的份儿上,照顾好我的家人。

离开极点147天,五名队员全部遇难。图片来源:dailymail.co.uk
迟来的救援
由于南极冬季的来临,大本营的队伍无法在暴风雪中出发搜救。直到次年11月12日,救援人员才发现了被雪覆盖的帐篷。令人惋惜的是,帐篷距离补给站距离很近。
最后的归宿——帐篷孤零零地立在荒原之中,有着一丝不苟挺拔的外帐,平整过的门厅,甚至摆放整齐的物品。队员们一眼就认出,这是斯科特的帐篷。

斯科特三人在距离下一个补给站仅仅20公里处放弃了前进。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他们抱着沉重的心情进入帐篷,三具冻僵的尸体赫然出现:强壮的鲍尔斯蜷缩在睡袋里,威尔逊博士双手交叉抱在胸前,斯科特则将手搭在威尔逊肩上,他们是一辈子的朋友。
去世的队员的表情安详,就像风暴过后的南极大地。
按照斯科特的遗愿,救援队就地埋葬了三人,他们终究属于南极,也曾真切地热爱过这片土地。

斯科特等人的遗体被就地埋葬。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生者的纪念——在罗斯岛大本营,营地背后有一座小山,被称为观测山(Observation Hill)。
这座山抵挡了来自南极内陆的寒风,也是威尔逊博士生前最喜欢的地方。他经常在日落时登上山顶,画几笔素描,然后在帐篷里细心地涂上水彩。

威尔逊画的南极落日,探险结束时,这些画作被当做威尔逊遗物运回英国。图片来源:scottslastexpedition.org
1913年1月,大本营队员们不约而同地在黄昏时登上山顶,他们在面向南极点的方向树起一座十字架,十字架上没有大段的生平,也没有丰功伟绩。
他们只是刻下五位伙伴的名字,并配上一句简单的铭文:
那是文学作品《尤利西斯》中的名句:
“奋斗,探索,发现,绝不屈服。”
探险永不止步
自然的残酷一步步蚕食斯科特的信念,最终让他放弃了生命。没有人责怪他,人们都能理解他看到挪威旗帜时的心情。
那是一种目睹努力付之东流后的信念崩塌。
南极探险并没有因为斯科特的死亡而终结,仅仅两年后,探险家沙克尔顿带队再次登陆南极,完成斯科特未竟的事业。

1914年,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Ernest H. Shackleton)登陆南极,臧健和进一步探索这片土地。图片来源:vassdesignpolarart.com
直到今天,南极探险依旧生生不息。

2016年,探险家亨利·沃斯利(Henry Worsley)试图打破单人南极穿越记录。图片来源:NationalGeographic.com
“奋斗,探索,发现,绝不屈服。”
十字架上的铭文传递着人类的探险信念,吸引着南极探险者前赴后继,永不停息。

今天,观测山上仍然保留着纪念斯科特南极之旅的十字架。图片来源:supertigerldb.com

... TheEnd ...
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户外相关内容。

野孩子 (wildkiz.com)
专注解决"户外+旅行"的市场空白
和户外爱好者的痛点
通过野孩子
可以发现各种户外主题精品旅行路线
和世界各地户外达人交朋友
一起体验当地的户外玩法。成龙长汀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