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花百美缘一张100年前紫金乡间茶亭的照片,竟被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珍藏着!-紫金最前线

作者:admin , 分类:全部文章 , 浏览:791
一张100年前紫金乡间茶亭的照片,竟被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珍藏着!-紫金最前线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多名美国传教士在紫金荷树湾附近的一座茶亭里休息。茶亭很简单,泥砖砌成一堵墙,外加几根柱子,顶部则是一些木板和茅草。旁边还有乘凉歇息的人,有人在喝茶。茶亭前,还有一顶竹编的轿子,上面搁了一顶尖顶大沿帽。”这是如今珍藏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的一美国传教士于上世纪初在紫金乡间拍摄的一张茶亭照片。

在上世纪初出版的地理教科书《珍儿旅行记》中,就有关于茶亭的记载:在这山间小道,每隔三里五里,必有一个茶亭。茶亭建筑得整齐华美,很像有钱人家的大厅,靠近两壁处设着长凳,供人休息。亭角上放着茶灶耿直男儿,一缕缕茶香从灶内飏出,灶旁放着几只竹杓,任人解渴丁肇中简介,不要茶钱,也没有人监督。
“条条山路座座亭”想当初,能入挑剔的美国传教士的眼,这个荷树湾茶亭自然有其独到的客家韵味,然百年风云已逝,紫金荷树湾地名仍在,茶亭早已不见踪影。当然,吸引这名美国传教士目光的,不单单这一处茶亭氰水母,至少有四处之多:在古竹到蓝塘的一山道上,几个传教士带着他们的驴子,坐在烈日中的茶亭中休憩;在永安城(即紫金县城)附近的一茶舍,由当地一位富绅捐赠所建,建成了很牢固的砖瓦楼,里面可以住人;在荷树湾到五华元坑的一条山路上,有一座茶舍,还可用来藏身;在古竹到青溪的一蜿蜒僻静山道旁,半山腰处也建有茶亭。如今这些茶亭与紫金荷树湾附近的茶亭一样,早已不见了踪影,连一片瓦也没有留下,只能在这些发黄的照片中任人追忆,令人嘘唏不已。
山坳有亭曰仁风荷树湾地处黄塘,离河源县、紫金县皆六十华里上下,而紫金紫城镇黄花村伯公坳一仁风亭离县城更近,仅八里左右,远不如荷树湾那么远,规模更甚之,整个亭子足可容纳80人喝茶纳凉歇脚麻辣双娇 5。其兴建于上世纪初,却鲜见县志记载,也未见进入美国传教士的视线鼋头渚怎么读,只是1988年刘尔题在《紫金文史专辑》中记载:“由(紫金)县城出北门,行约三里,由猪姆尿登山,一条铺有石块或石条,长约四里,宽约三尺的上山石登路,转一个弯,到达山坳。山坳中间矗立着一个火砖砌成的茶亭,叫‘仁风亭’。亭内有陈九兴堂赐茶,空气对流,十分凉快,由北来的人,长途跋涉,由南来的人,经过几里上山石道小白菜奇案,在此稍歇,饮盅山茶,可消倦意。”
7月6日,记者在黄花村伯公坳看到,在周遭郁郁葱葱的山林掩映之下,矗立在山坳的仁风亭并不起眼,远远望去,两山夹一丛,仁风亭极像一个军事要塞关隘。只是亭外墙上粉刷的“毛主席万岁”大字在青山绿树中显得颇为惹人注目。仁风亭更似关口,只有南北两个拱门相通,南门直通紫金县城,门额题有“永惠门”三个字凌月仙姬,并有一联云:入得其门无往不利,出由斯道到处皆春。北门则可通黄花村,可至散滩和东源县的陈坑、康禾、蓝口等,又可至转水角、樟村,门口亦有一联:锡尔好音清风满座,适彼乐土甘露同滋。亭内墙壁上题有“两腋生风”四个字,有一联云:四大皆空坐片刻何分宾主,两头是路饮一盅各自东西。
蒸尝兴建荫路人

仁风亭,于上世纪初由陈九兴后裔用其蒸尝兴建。何为蒸尝?怜花百美缘原来南迁的客家人重视宗族的祭祀,一般每年都举行春、秋两祭。为了祭祀方便和减轻族人祭祀负担,许多宗族购置了一些农田和店铺,这些田地和店铺就被称为“蒸尝田”“蒸尝店”,仁风亭就是用这种方式兴建的。当时,仁风亭还建有房子专供施茶人居住。作为施茶的补助,陈氏宗族还购买了山林和田地,以供施茶者生活。茶亭大多用乡民自采自制的茶叶泡茶,泡茶的水也往往是路边泉水或是山间溪水,这些茶水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醇厚而浓郁。不过,随着季节的改变,路边茶亭供茶“内容”也不同,有姜茶、金银花茶、鱼腥草等,这和河源客家人的饮茶风俗有关。解放后,当地陈氏族人、乡人出资又三次重建仁风亭。
虽然百年风雨侵蚀,茶亭破败,尤其是文革期间人为损毁近畿小子,但部分颇具欣赏价值的楹联和墙绘仍存,尤其是八仙泥塑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仁风亭北门室内还高悬一联:小筑蓬亭衹为烹茶供喝饮,长铺石登敢云设座慰劳人。令记者惊奇的是,南门内侧两旁还各有壁画一幅,画中有诗两首,水谷幸也其一为:桃源山下一渔翁,垂钓江干向水中;系船浮游直乐趣,烟波浪里认仙踪里昂黑帮。其二,石壁嵯峨路且歧,个中亭阁更巍嶷;山青水绿诚堪爱,遥望孤舟一棹飞。不过,记者站在亭里四下张望,根本望不见黄花河水,或许已被郁郁葱葱的山林所挡吧。
亭乃“小墟集”
在客家地区程前近况,
茶亭除供路人遮风避雨、
乘凉歇脚外,
也是旧时作为商品交换的好地方。
以黄花伯公坳茶亭为例,
该茶亭就是旧时河源康禾、
黄村等地赴紫金圩的必经之地,
由于路途遥远,
加之常有贼匪侵扰,
康禾一带盛产的茶叶、
蜂蜜需尽快交换成食盐、
咸鱼等海味,
因为客家人多住山区,
需海盐、咸鱼等海味以补碘。
当地一些茶农在仁风亭进行物物交换后早归,
也不会误了农活。
仁风亭中一楹联
“仁道无私至中至正,风追大古度已度人”
也佐证了双方交易公正公平,
妇孺老少皆不欺。

生于黄花长于黄花的陈炯昌老人已逾古稀之年偷渡的女人。他说,茶亭离他家祖居地仅二三华里,在儿时记忆中,每逢农历二、五、八紫金县城圩日,其母必背着他步行至黄花伯公坳茶亭,先用海味跟当地村民交换茶叶,然后出亭南门刘何娜,走“百二塅”石阶路至县城售卖大碗茶,借助其父与人合伙做生意的炉灶煮几桶粗茶,一次能卖个一千几百元(旧币,相当现在的一角几分)以帮补家用,十分辛苦。然而在那个贫穷年代,到县城里售卖大碗茶,是当时客家妇女补贴家用的一种普遍形式。
陈炯昌考证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每次路过茶亭,还能喝到清香扑鼻的泡茶,桶里盛装白花蛇舌草、鱼腥草、金银花茶水,随便行人自饮。黄花村民陈章水80岁时还曾在茶亭施茶,顺带还卖些小点心之类的零食,茶亭完全没落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
唯愿“奉茶”遍茶区

茶与黄花村陈氏渊源颇深。从这里走出的很多人自称“黄花陈”。继承了客家先辈的乐善好施,更因对茶一往情深霏丝佳,陈炯昌被公认为河源茶界的泰斗级人物,他却自封“茶痴”,自称是“二十多个春天,熬了一碗汤”。花甲之年夏佐全,他还到龙川桂林找皋卢,到和平林寨找白茶。他说,客家人识茶、食茶、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1500多年前在龙川桂林就发现皋卢(即今之苦丁)。
愈研究,愈觉客家茶文化之博大精深。陈炯昌说,古时茶亭最讲究奉茶,旧时遍布河源乡间的茶亭也一直有奉茶的习惯。明初有《忆桂山》曾云:“曾饮桂山茶,未登桂山路莫泊桑拜师。芒鞋白苎衣,相约游山去。”前几年,在他的推动下,崇志红茶在源城七寨湖公园设置了免费奉茶点,重现昔日奉茶遗风。
耕山种茶,绿了村庄富了村民。陈炯昌的家乡新庄村,古属黄花村,系紫金黄花茶的原产区,其中崖婆咀所产茶叶就是黄花茶中的精品和代表,曾是朝廷的贡茶足坛教父。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新庄村依托茶产业和悠久的茶文化,致力打造现代科普农业和生态休闲养生度假为主的美丽乡村。陈炯昌正推动把仁风亭及其附近古道建设也列入相关规划,为美丽乡村增风添彩。届时的仁风亭,也将有望重现昔日的盛景。“唯愿‘奉茶’遍茶区。”这是一位老茶人的心愿,更是一个老茶人的家园情怀!
来源:紫金发布
文章归档